农村中小学校的撤并,有效地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地将农村的经济资本,甚至是几代人积累的财富,转移到了城市,推动了各地政府所期望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兴旺,实现了GDP的增长和数字上的经济繁荣。这是主张教育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发展务实派”的做法。由此可见,学校布局调整并非一个单纯的实现地方财政自我减压的本能反应,而是出于主动推进城市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及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深谋远虑。①
农村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这一政策的直接承受者,承担了更为沉重的代价。在表面追求“教育均衡发展”与“增加优质教育供给”的旗帜下,这一政策的运作逻辑却事实上包含着深深的不公平。
第三章 微观领域教育社会学的拓展
微观层面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包括对学校教育组织(学校与班级)、教育内容(课程)、教育过程(管理与教学)、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等的研究,其实践旨趣直接指向教育实践行动的改进。这样一些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展开,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