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插画《城南旧事》插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寻找爸爸 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 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 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 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1、《惠安馆》3、《兰姨娘》5、《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2、《我们看海去》4、《驴打滚儿》后记 《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 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人物名称人物介绍英子主人公英子是一个善良、聪明、大胆,五六岁的小女孩 生活在北京胡同里,以充满童真的眼光观察着世界,关注着她周围的各色人等 最终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爸爸因病离世,英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主人翁英子本身生长于一个知识家庭,其性格天生开朗并且自信 并且在小说的描写中,对于英子的童真童趣做出了形象生动的刻画,比如,他在观察骆驼吃草的时候,自己的牙齿也会不自觉地动起来,这种描写在展现主人翁自身童趣的同时,也会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秀贞秀贞与住在自己院中的大学生思康相恋,但思康在回家之后就仿佛人间蒸发,但秀贞始终等待着思康的回归 更为悲剧的一点是,秀贞在生下思康的孩子后,这个孩子就被秀贞父母彻底抛弃,自此秀贞才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疯子” 虽然最终秀贞得以和自己的孩子团聚,但最后娘儿俩仍旧是遭遇事故去世 兰姨娘兰姨娘,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牢笼的中国妇女 她敢于反抗,追求自己的理想、自由和幸福生活 她被赶出家门,寄住在英子家里,她总是阳光灿烂地笑着,但她身上的风骚又是英子模糊之中所摒弃的 为了让兰姨娘远离爸爸,英子撮合她和德先叔走在一起,寄住在英子家里的这俩年轻人最终成为远走高飞的一对鸳鸯 宋妈宋妈因为丈夫没出息,动不动就打她,她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妈 “今年,可得回家看看了,心里老不顺序 ”可见,宋妈也很想念自己的家 作品在第四部分以大量的笔墨来写黄板牙儿的到来,他从巷子深处走来,驴背上装些枣子,在英子家住一夜,最脏的是驴打滚了 宋妈挣得的钱,一股脑儿给黄板牙儿,为的是回家让他照顾好一双儿女 谁知,小栓子一年前便溺水身亡、丫头也被他送给别的人家 宋妈只能含泪离开 爸爸喜欢过兰姨娘,最终因病去世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 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时代的悲剧以现实的角度来观察,《城南旧事》中所描绘的事件大多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各有各的痛楚 封建伦理道德逼疯了秀贞,小偷、兰姨娘、宋妈也有各自的血泪史,然而从整个文本来说,其主旨并非是对旧制度的控诉,而是以一个纯真的少女的童心折射出这些底层不幸人物的人性光辉 文章极力淡化善恶标准,以欢乐的童心对待现实的丑陋,在沉重的现实中保留一片自由快乐的天空 可以说,小英子打开了成人世界所忽视的视角,这个视角是以质朴、单纯、善良的心去待人处事 这些视角本来为我们所共有,却在世俗陈规的劫持下慢慢遗忘、丢失 小说中的小英子似乎就是现实中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种陌生与熟悉感冲淡了对小偷的仇恨,勾起了纯真的年代,令人感叹良多 整部作品始终贯穿着对成长内涵的诠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依恋却敌不过现实的变化 结构《城南旧事》以深挚的情怀和笔触追述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旧事,叙事结构包括两层,表层结构是串珠式的,以成长为线,将小英子童年经历的五个故事集合在一起 深层结构是作者内心创作情感的表露与寄托,小说以不断的"离去"来组织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内外两层结构的结合与互补下,小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达与阐释 包含了作者绵延不绝的乡思乡愁,是公认的乡愁文学力作 《城南旧事》中表达乡愁有以下特点:一、被女儿情结滋养的乡愁 驴打滚儿追忆了因家境窘迫到城里做奶妈的宋妈的故事,她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而自己的孩子们也在无爱的贫苦中丧失 林海音的小说创作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二、富有悲剧意蕴的乡愁 每段故事的结果,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三、乡愁的书写方式 而林海音的小说是纯粹的怀乡小说 她淡化了家国神话的建构和时代风云的宏大叙事,透过自己作为女性的故乡经验,书写女性在乡土世界的生命成长;并以女性人生领域里大量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题材,解构了以男性的家国情怀为代表的故乡叙事传统 这种情形决定了她笔下怀乡小说的书写乡愁的出发点 基调《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是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语言对于林海音来说,北京的生活经历带来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地方,在林海音20 多年的北京生活中,当地独有的人文习俗等逐渐融入林海音的精神世界中,导致《城南旧事》这部作品中浓厚的京味也成为其中一大特色 作品中所用的地道且带有生活气息的北京口语词和儿化词,对人物形象、性格和生活场景做出了全面的展示,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如同真正置身于当时的北京城一样,其中所使用的包括碎催、胳肢窝、蝎虎子、吊死鬼等在内地道北京口语词,这些口语词都是来源于民间底层人员的日常生活中,十分质朴有趣,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因为生活气息的浸润变得越发生动形象,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地道浓郁的北京风情 除此之外,作为北京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语言文化,儿化词也得以在《城南旧事》中广泛应用,如半空儿、洋画儿、模样儿等,可谓是在书中随处可见,这些儿化词的使用,使得文章语言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在强化语言表现力的同时,将人物性格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凸显,真正将读者带回了20世纪的北京城 画家关维兴:《城南旧事》之所以能够感动许多读者,关键在于写实的表达,以及其中恰到火候的真诚与温度 导演吴贻弓:小说《城南旧事》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人心,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 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影视演员沈洁:林海音的作品其实更适合拍成电影 因为她的作品故事很简单,没有什么修饰,所以在改剧本时编剧很注重加强节奏和情节性 《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1999年列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图书大厦联合发起选出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单 2000年列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新课标中学生必读丛书” 其中的多篇作品还被选入中学教材 《城南旧事》中作为后记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编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沪教版选入的是《城南旧事》集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我们看海去》,分别编选入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上册 粤教版的高中必修五中选入了小说《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该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城南旧事城南旧事1983年由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在中国上线公映 并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厄瓜多尔基多城国际电影节赤道奖、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思想奖 《林海音传》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 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 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她已出版了18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