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起争议 8月16日,微信公众号「贞观」刊发文章《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这是一篇非虚构写作文章。作者系十二橡树。 文章会引起争议,因为主人人身份特殊。文章主人公1991年生,来自宁夏西海固一山区,毕业于北京211高校,职业为会计,当时正在西安找工作。 事件很离奇,主人公疑似饿死,却能支付半年租金一万多元。 主人公经历符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文章主人公毕业后几年一心考公,取得家乡省份事业单位笔试第一的成绩,但连连因面试环节落榜。 文章主人公饿死后,骨灰被家属扔掉。 文章发出后,引起巨大争议。8月19日上午,有顶端新闻记者联系西安市公安局及西安市刑侦局核实,工作人员称相关细节无法透露,对记者反映情况进行了登记。 三大疑问 8月18日,“贞观”删除该文后,发布声明声明《文章处理说明》,称文中所述为真实事件。虽然贞观公众号《文章处理说明》对整个事件进行初步介绍,读此介绍后,还是存在很多疑点。 1、为什么要把文章删除? 贞观公众号《文章处理说明》:文章刊发后,在社交媒体引起了碎片化传播,间杂扭曲解读和质疑猜测,基于尊重死者、保护作者、避免歪曲解读和过度猜测等考虑,8月18日下午,「贞观」已将文章进行下架删除处理。 疑问: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如果文章完全没问题,在如此巨大的争议之下,将带来巨大的流量与巨大的收益,无论对公众号还是作者都有益无害。如果文章叙述是客观真实的,因为保护死者、保护作者等方面删除文章,有些解释不通。 公众看见删文章,肯定会认为文章是不是有问题?又会想起春节发生的把作业本丢在巴黎的事件了。 2、文章有没有人为策划? 贞观公众号《文章处理说明》:文章来自作者投稿,并经过了事实性审核。作为半开放式互联网内容平台,「贞观」日常接受作者投稿,为普通人的真实所遇所感提供写作和表达平台,累计作者数千名,《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系流程常态投稿,并非主动策划。 疑问:贞观的作者数千名,有部分作者是自有的作者吧,即使是外部作者投稿,也有可能是策划。半开放式内容平台并不能完全去除策划嫌疑。 3、文章所述是真的吗? 贞观公众号《文章处理说明》:文章为作者作为房东这一普通人身份和视角的经历叙述,通过相关租户资料、微信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物业开锁视频、报案视频等证据,我们确认了文章的经历真实性和细节真实性。对于相关质疑,基于伦理原则,我们不会进行向外披露证据进行自证。 疑问:作者不是房东,自称是公安,以房东的身份来叙述整个事件,如果是完全客观描述,当然没问题,但如果掺杂了主观想象,有虚构成分,就不符合非虚构作品的要求了。 非虚构写作 有些人喜欢虚构写作作品,比如小说,诗歌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阅读非虚构的作品。人们喜欢它,是因为这种作品形式的真实、客观和有深度,在阅读的同时,更能引起同理心,更有代入感。 非虚构写作强调的是对真实事件、人物和情境的记录,旨在呈现一个清晰、客观的事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保持诚实和认真,杜绝虚构。 非虚构写作还要求作者在写作时不受外部干扰,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追求轰动效应,而对事件与人物进行不真实的加工与变形。 非虚构写作需要尊重和保护被写对象的隐私和权益,不编造事实,不泄露对方的私密信息,不伤害他人的形象和名誉。 如果符合以上这些要求,《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可以不用删除了。 将虚构的文字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发表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将虚构的文字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发表,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形为,可能涉及多方面的法律责任: 首先,是民事责任。如果虚构的文字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或商誉,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其次,可能承担行政责任。如果虚构的文字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尚不构成犯罪的,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